登山宝训

马太福音 5:1-7:29

登山宝训描述的是一种符合律法的灵,毫无虚伪的行为。这正是【马太福音 5:48】里“你们要完全”的命令的意义所在。我认为登山宝训的主要目的是使那些在宗教上高傲的人感到羞愧。因为犹太社会里有一种自以为是的精英态度,认为一个人在神面前称义是靠在表面上遵守律法,而许多人的行为却与律法的灵背道而驰,其实是假冒为善。在今天信教的人里,同样也有许多这样的人,更不用说整个社会了。

登山宝训一开始描述了一些可说是一个徉谬的福。许多犹太人以有钱,幸福,被众人爱戴为福。但事实却往往与此相反。

“你说:‘我是富足,已经发了财,一样都不缺。’却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怜、贫穷、瞎眼、赤身的。”【启示录 3:17】


八福

虚心

马太福音 5:1-3
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
门徒到他跟前来。他就开口教训他们说: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虚心的人”译自希腊文“πτωχος πνευμα”。“πτωχος”一词多被译作“贫穷”,“πνευμα”多被译作“灵”。也就是说,那些意识到自己在灵里贫穷的人有福了。比如,在责备老底嘉教会时,耶稣说:“你说:‘我是富足,已经发了财,一样都不缺。’却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怜、贫穷、瞎眼、赤身的。”【启示录 3:17】

在灵里贫穷趋使一个人接近神,因为,“耶和华靠近伤心的人,拯救灵性痛悔的人。”【诗篇 34:18】“耶和华说:‘这一切都是我手所造的,所以就都有了。但我所看顾的,就是虚心痛悔,因我话而战兢的人(“虚心”原文作“贫穷”)。’”【以赛亚书 66:2】在物质上富有或在世人眼里富有的人中多在不同程度上缺乏这种态度。


哀恸

马太福音 5:4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有福”译自希腊“μακαριος”一词,这个词有时被译为“幸运”,比如在使徒行传里,保罗说:“亚基帕王啊,犹太人所告我的一切事,今日得在你面前分诉,实为万幸。”【使徒行传 26:2】

然而登山宝训里的这些福说的是未来,也就是新约里别的地方说基督徒所经历的“盼望”——相信一件事必在将来发生的期盼的感觉。

那么“哀恸”指的是什么呢?它指的不是世俗的忧愁,比如因物质上的损失而产生的忧愁,或像犹大为他所做的后悔,但不愿悔改,而是去自杀。经上写到:“因为依着神的意思忧愁,就生出没有后悔的懊悔来,以致得救。但世俗的忧愁,是叫人死。”【哥林多后书 7:10】事实上,哥林多后书里这一节的上下文就是一个依着神的意思忧愁的例子。保罗写到:“我先前写信叫你们忧愁。我后来虽然懊悔,如今却不懊悔。因我知道那信叫你们忧愁,不过是暂时的。如今我欢喜,不是因你们忧愁,是因你们从忧愁中生出懊悔来你们依着神的意思忧愁,凡事就不至于因我们受亏损了。”【哥林多后书 7:8-9】他在前一封信里写到关于他们错误地容忍性的不道德。

有时神为了你的益处有意使你忧愁。有时,我们也需要有意地那样去做。你的忧愁是使你悔改呢,还是使你产生世俗的忧愁、苦毒或脑怒?


温柔

马太福音 5:5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

温柔”的人指是谦卑的人。

对神的温柔就是这样一种灵里的性格,我们接受他为我们所做的是善的,因此我们没有任何争辩和抵抗。在旧约里,温柔的人是那些完全信靠神,而不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来保护自己免受不公的人。所以,温柔地对待恶人意味着知道神容许了他们所造成的伤害,而神是用他们来洁净他所拣选的,神会按他的时间解脱他所拣选的人。(【以赛亚书 41:17】,【路加福音 18:1-8】)

温柔或谦卑与自以为是或自私自利相反。它源于相信神的善和对情形的控制。温柔的人不是总想着自己。这是圣灵所做的工,不是出自人的愿望。(【加拉太书 5:23】)”

—— 译自《线上圣经词典》(Online Bible Lexicon)

“温柔”译自希腊文“πραυς”一词,有意思的是,同一个词还被用在彼得给基督徒妇女的教训中:“你们不要以外面的辫头发,戴金饰,穿美衣为妆饰;只要以里面存着长久温柔(πραυς)、安静的心为妆饰。这在神面前是极宝贵的。”【彼得前书 3:3-4】


饥渴慕义

马太福音 5:6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在下一章里,耶稣说:“你们要先他的国和他的义,”【马太福音 6:33a】同样,以赛亚也预言说:“当趁耶和华可寻找的时候寻找他,相近的时候求告他。恶人当离弃自己的道路。不义的人当除掉自己的意念,归向耶和华,耶和华就必怜恤他,当归向我们的神,因为神必广行赦免。”【以赛亚书 55:6-7】

如果一个人在寻找食物,那是因为他饿。得到饱足需要付出努力。所以寻求主的义不纯粹是被动的。在耶稣的时候,人们名符其实地到处跟随着他,牺牲他们的时间和其它的活动以得到主的指教。

寻求主不是徒劳的。这种努力是值得的。

“你们要为自己栽种公义,就能收割慈爱。现今正是寻求耶和华的时候,你们要开垦荒地,等他临到,使公义如雨降在你们身上。”【何西阿书 10:12】


怜恤

【马太福音 5:7】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这里说的怜恤(ελεημων)意思是“对别人的痛苦感到同情,特别地,这种同情从行为里,或比较罕见地,从言语中表现出来。”《线上圣经词典》(Online Bible Lexicon)

另见不饶人的仆人的寓言

“万军之耶和华曾对你们的列祖如此说:‘要按至理判断,各人以慈爱怜悯弟兄。不可欺压寡妇、孤儿、寄居的和贫穷人。谁都不可心里谋害弟兄。’”【撒迦利亚书 7:9-10】


清心

马太福音 5:8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

“谁能登耶和华的山。谁能站在他的圣所。就是手洁心清,不向虚妄起誓,不怀诡诈的人。”【诗篇 24:4】

手洁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和作为,而清心说的是一个人的愿望,意向和动机。清心就是没有邪恶的愿望,只有好的意向和神圣的动机。

虽然造就一颗清洁的心是逐渐的,但基督徒应该积极地追求,如彼得说:“你们既因顺从真理,洁净了自己的心,以致爱弟兄没有虚假,就当从心里彼此切实相爱(“从心里”有古卷作“从清洁的心”)。你们蒙了重生,不是由于能坏的种子,乃是由于不能坏的种子,是借着神活泼常存的道。”【彼得前书 1:22-23】

所以,造就清洁的心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

  1. 逃避私欲
  2. 花时间与志同道合的基督徒在一起
  3. 花时间学习神的道

“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欲,同那清心祷告主的人追求公义、信德、仁爱、和平。”【提摩太后书 2:22】


使人和睦

马太福音 5:9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

不要把使人和睦的人与那些为和平而向敌人投降的人混淆起来,也不能在真理上让步。这里说的不是:“让步的人有福了”。要想人与神之间有和平就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冲突,耶稣说:“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马太福音 20:34】耶稣带来的不是属世的和平。但凭着对基督的信,人就可以与神有和平,随之更有与那些在基督里的人有和平。因为,“我们既因信称义,就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罗马书 5:1】

“所以,我们务要追求和睦的事与彼此建立德行的事。”【罗马书 14:19】并且,“你们要追求与众人和睦,并要追求圣洁。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希伯来书 12:14】


受逼迫

马太福音 5:10-12

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
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
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

如我们曾经说到,受逼迫是在试图让人与神相和时应该预料到的。圣经教我们说:“不但如此,凡立志在基督耶稣里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提摩太后书 3:12】当然,人受到逼迫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大多数不是因为在这里所指的原因。但如果一个人像耶稣,以及他的使徒和先知那样去行的时候,世界就会这样对待他。为什么世界要恨这样的人呢?耶稣说:“世人不能恨你们,却是恨我,因为我指证他们所做的事是恶的。”【约翰福音 7:7】他还说:“凡作恶的便恨光,并不来就光,恐怕他的行为受责备。”【约翰福音 3:20】


马太福音 5:13 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

马可记录了耶稣接下来说:“你们里头应当有盐,彼此和睦。”【马可福音 9:50】因此,他们之所以是“盐”是从他们里头有盐的意义上说的。

盐本身因为其本性是不会失去咸味的。但这里“若”是希腊语法中的第三类条件。说明他指的是一个纯粹假设,未必真会发生的情形。也就是说,假如,盐失去咸味的话,那么将会被丢在外面。

然而可以想像一个被称为“盐”的(自称是基督徒的人或基督徒的团体)失去其咸味。如果正确的教义被“冲淡了”,就会失去其咸味,就如这许多世纪里各种风味的“基督教”里所发生的那样。

盐和光比喻的是目的和用处。我们也许会忘记在这里我们是要事奉神,但如果我们失去了我们的作用,那么将会招致审判。


马太福音 5:14-16
你们是世上的光
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
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
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
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
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
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

保罗写到:“凡所行的,都不要发怨言,起争论,使你们无可指摘,诚实无伪,在这弯曲悖谬的世代,作神无瑕疵的儿女。你们显在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腓立比书 2:14-16】

这不是说基督徒应该夸耀自己的善行。恰恰相反,耶稣不鼓励这种自夸。但如果你的善行像黑暗中的光一样,那么你会不可避免地被放在受众人瞩目的位置上。人们会注意到那些积极行善的人,把他们放在灯台上。

主说:“你心若向饥饿的人发怜悯,使困苦的人得满足。你的光就必在黑暗中发现,你的幽暗必变如正午。”【以赛亚书 58:10】


律法的灵

引言

马太福音 5:17-18 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

律法是可以应用在基督徒的生活中的。但由神生的人会自然地遵守律法的灵。保罗给了一个应用律法的灵的例子:“就如摩西的律法记着说:‘牛在场上踹谷的时候,不可笼住它的嘴。’难道神所挂念的是牛吗?”【哥林多前书 9:9】他引用了【申命记 25:4】,但他把它用于传道的人可以为他们的事奉得到报酬。他在【提摩太前书 5:18】里也作了同样的应用。基督徒不应该忽视律法中哪怕最小的一条,而要得出其中的精髓,得出适合于神的儿女的应用来。


超胜的义行

马太福音 5:19-20 所以无论何人废掉这诫命中最小的一条,又教训人这样做,他在天国要称为最小的。但无论何人遵行这诫命,又教训人遵行,他在天国要称为大的。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

法利赛人的义是在字面上遵守律法,而不是遵守律法的灵,这往往导致违背律法的灵的错误应用。但我们如何来解释这超胜的义呢?当然我们通过信基督所得到的位置上的义,就是我们的罪得赦免,如保罗所详细说明的那样,的确超过了墨守律法的、基于行为的义。但这是不是耶稣在这里的意思呢?因为在这几章里所强调的是人的行为,而不只是人在神面前的位置。

我认为耶稣在这里指的是由神生的人所必然具有的义的行为。因为在新约之下,人一旦由神而生,不但罪得赦免,而且对他们的行为有不可避免的效果:

“主说:‘那些日子以后,我与他们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写在他们心上,又要放在他们的里面。’以后就说:‘我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愆和他们的过犯。’”【希伯来书 10:16-17】


杀人与动怒

马太福音 5:21-22 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杀人,’又说:‘凡杀人的,难免受审判。’只是我告诉你们,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有古卷在‘凡’字下添‘无缘无故地’五字)。凡骂弟兄是‘拉加’的,难免公会的审断。凡骂弟兄是‘魔利’的,难免地狱的火。

因为耶稣在说律法的灵,我们必须当心不要在字面上按墨守律法的方式来理解他的命令,不然就不能掌握他所讲的这些教训的灵。因为他不是在用一个律法来代替另一个律法,而是在揭示律法的精髓。

律法所说的是或多或少很明显的事情,比如杀人和通奸都是肉身的行为。但这些事也有不是肉身的形式,虽然未必要把这些形式在程度上看作是与肉身的行为相同的,或以相同的方式对待,但它们是属于同一类的。因此,动怒杀人是属于同一类的。


和好

马太福音 5:23-26 所以你在祭坛上献礼物的时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怀怨,就把礼物留在坛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后来献礼物。你同告你的对头还在路上,就赶紧与他和息。恐怕他把你送给审判官,审判官交付衙役,你就下在监里了。我实在告诉你,若有一文钱没有还清,你断不能从那里出来。

这与耶稣在马太福音第十八章里讲的不饶人的仆人的寓言意思相近,这个寓言是这样结尾的:“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给掌刑的,等他还清了所欠的债。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马太福音 18:34-35】

虽然这里要这个向他的弟兄犯罪的人寻求与他的弟兄和好,而在马太福音第十八章里的寓言之前耶稣教导说被得罪的人要试图与得罪他的人和好。但如果得罪他的人不听,那么可与那个人断绝关系。而在马太福音第五章这里说的是冒犯的人寻求和好。因为神将维护遭受不公的无辜受害者,因此那些冒犯别人的将要为自己交账。而对这样的受害者,我要说:“亲爱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或作“让人发怒”)。因为经上记着:‘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罗马书 12:19】


奸淫和淫念

马太福音 5:27-30 你们听见有话说:‘不可奸淫。’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

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丢在地狱里。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下入地狱。

淫念与奸淫是属于一类的。在心里对一个已婚的妇女动淫念是奸淫。我由此类推,在心里对一个未婚的女子动淫念则是通奸。

至于右眼和右手,其意思是说:“如果果真是那样的话……”(这是希腊语法里第一类条件语句的意思,(见《希腊语法进阶》瓦勒斯著,“Greek Grammar beyond the Basics”Wallace,第690页)这并不是说那是真的,而且事实上在这个情况下就是不可能的。因为使我们走入歧途的不是我们的肢体,而是住在我们里面的固有的罪性,而去掉罪性并没有像割掉身上的器官那么容易。(若真是那样的话,我们只需动个手术就可以把罪性去掉了!)但这里所讲的是罪的严重性,以使人认识到罪,惧怕审判。

他在这里提到下地狱这个事实说明,淫念本身,既使没有行动,就足以使你下地狱。


离婚与奸淫

马太福音 5:31-32 又有话说:‘人若休妻,就当给她休书。’只是我告诉你们,凡休妻的,若不是为淫乱的缘故,就是叫她作淫妇了。人若娶这被休的妇人,也是犯奸淫了。

在下面这几节经文里更进一步地说到这一点:【马太福音 19:3-9】【马可福音 10:2-12】【路加福音 16:18】。这个例外条款只见于马太福音,我在关于“婚姻、离婚与通奸”的网页里对其作了讨论。

摩西律法里关于离婚的条例

耶稣在这里提到【申命记 24:1】有关离婚的休书。律法中关于离婚的条例是神因为以色列人的心硬而作出的让步,“耶稣说:‘摩西因为你们的心硬,所以许你们休妻。但起初并不是这样。’”【马太福音 19:8】律法中关于离婚的条例不应被看作是给人更多的余地,而应被看作是对放荡的性行为的约束。注意到以上每一个条例所强调的都是其所禁止的事。

基督徒的义的生活方式应当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基督徒不应以任何理由或原因离婚或再婚。


起誓

马太福音 5:33-37
你们又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
不可背誓,所起的誓,总要向主谨守。’
只是我告诉你们,什么誓都不可起
 不可指着天起誓,因为天是神的座位;
 不可指着地起誓,因为地是他的脚凳;
 也不可指着耶路撒冷起誓,因为耶路撒冷是大君的京城;
 又不可指着你的头起誓,因为你不能使一根头发变黑变白了。
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
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或作“是从恶里出来的”)。

为什么要不必要地起誓呢?比如,父母往往出于好意向孩子起誓以使他们有安全感,但他们知道所起的誓他们或许做不到。不要扮演神,结果也教孩子扮演神。这是我们为那些在我们控制之外的事起誓的一个普遍的原因。人们这样做就把自己放在神的位置上,这是所有罪恶的根源。指着这或那起誓——甚至指着自己的头和脚起誓都是愚蠢的,因为就连这些都不是你的,而是神的。

然而,不要在纯粹地墨守律法的意义上接受这一点。否则基督徒就连在法律文件上签字或在法庭上宣誓都是有罪的了。有人的确是那样认为的。但我认为这只是说:“是”。我们不应该在这些上面再加上些不必要的——“向天发誓”或“否则我就……”之类的“誓言”,对我们根本不能控制的事做出绝对的保证,结果又做不到。

人所起的誓要约束自己

“人若向耶和华许愿或起誓,要约束自己,就不可食言,必要按口中所出的一切话行。”【民数记 30:2】

如果人起誓说“至死不分”,这是有约束性的誓。

归根结底——说你心里真正所想的


报复

马太福音 5:38-42
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
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
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
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出埃及记 21:24】这是公义(或公正)的基本概念。我们往往忘记这一点,因为今天时髦的关于公义的哲学是改造而不是惩罚。所以,比如,赞成或反对死刑的人都以其对防止犯罪是否“有效”作为辩论的基础,而不把它看作是对所犯的罪的应有惩罚。

虽然圣经提倡应用公义,但对个人来说,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忍受不公。然而,我认为这种“容忍”的决定不应该由那些执法的人来作出。因为如果你不是受害者,忍受不公是很容易的。这个决定应该由受害者作出。圣经里有很多地方说到忍受苦难。

“你们若因犯罪受责打,能忍耐,有什么可夸的呢?但你们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这在神看是可喜爱的。你们蒙召原是为此。因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他的脚踪行。”【彼得前书 2:20-21】

然而,这并不是说绝不能为自己寻求公义。忍受的道理就是要我们照神所做的那样去做。因为贯穿圣经,我们可以看到神是恩慈的,但同时他对不公的容忍有一定的限度。

“还是你藐视他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不晓得他的恩慈是领你悔改呢?你竟任着你刚硬不悔改的心,为自己积蓄忿怒,以致神震怒,显他公义审判的日子来到。”【罗马书 2:4-5】

但是,一个人不能自己去“执法”。

“亲爱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或作“让人发怒”)。因为经上记着:‘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罗马书 12:19】

反之,应当让神授权管这件事的权威来管。

“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的。所以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神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罚。作官的原不是叫行善的惧怕,乃是叫作恶的惧怕。你愿意不惧怕掌权的吗?你只要行善,就可得他的称赞。因为他是神的用人,是与你有益的。你若作恶,却当惧怕。因为他不是空空的佩剑。他是神的用人,是伸冤的,刑罚那作恶的。所以你们必须顺服,不但是因为刑罚,也是因为良心。你们纳粮也为这个缘故,因他们是神的差役,常常特管这事。”【罗马书 13:1-6】

最终,神将赔偿受害者,也将惩罚犯罪的人。


要爱你们的仇敌

马太福音 5:43-47
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
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
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

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
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
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
你们若单请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么长处呢?
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

圣经从来没有命令说要恨你的仇敌。但犹太人的塔木德经,有点类似于律法的注释,从未说要爱你的仇敌。因为宗教领袖没有真正地明白律法的灵。当时的犹太人一般都存有偏见。甚至使徒们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克服他们的这种偏见。他们把同一宗族的人或散居各处的犹太人看作是邻舍。但憎恨撒玛利亚人,因为这些人是犹太人与外邦人的混血,住在犹太与加利利之间,当然他们也恨外邦人。但作为神的儿子,我们该看看谁是神的仇敌,看看神是如何对待他们的。难道我们不都曾经是神的仇敌吗?神是如何对待我们的呢?

“因为我们作仇敌的时候,且借着神儿子的死,得与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罗马书 5:10】

因此,我们应该爱我们的仇敌,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喜欢他们。神爱那些甚至最终会被他送到地狱去的人。但那并不是说他喜欢他们。否则他就不要求他们改变了。虽然耶稣花时间与罪人在一起,但他并不是说他们喜欢听的话给他们听,玩他们的把戏。他与他们说罪,悔改,与神和好,以及义的行为。耶稣还爱那些杀他的法利赛人。但他爱他们的方式是羞辱他们。所以,基督徒的“爱”的概念与世人对爱的印象是不同的

但从另一方面讲,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友好待人。因为耶稣在这里把爱与请人的安联系起来。虽然我可以想见我们的仇敌也许未必会对我们如此地友好。


要完全

马太福音 5:48 所以你们要完全,象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

这既是预言性的,又是命令性的。这句话使用的是希腊文的将来时态,这种时态可以用在命令性的语句里。的确,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将来有一天会不可避免地成为完美的,就如神是完美的一样。但我们现在就应该朝那方面努力。

“完全”译自希腊文“τελειος”一词,这个词常被译作成熟。比如:“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以弗所书 4:13】“弟兄们,在心志上不要作小孩子。然而在恶事上要作婴孩。在心志上总要作大人。”【哥林多前书 14:20】耶稣是在说:要长大,要像成熟的人一样,行为要像神成熟的儿女所应当的那样。

基督徒不要误以为耶稣在这里所说的只不过是一个人在神面前的位置。我们从上下文可以看出,他所说的是一个人的实际行为。有的人说“基督徒非完美,只是被饶恕。”这句话其实经不起推敲。基督徒不只是被饶恕。

“人若说:‘我认识他’,却不遵守他的诫命,便是说谎话的,真理也不在他心里了。凡遵守主道的,爱神的心在他里面实在是完全的,从此我们知道我们是在主里面。人若说他住在主里面,就该自己照主所行的去行。”【约翰一书 2:4-6】

与这个诫命相一致,耶稣将在接下来的两章书里讲“毫无伪善的行为”


私下行善

马太福音 6:1 你们要小心,不可将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们看见。若是这样,就不能得你们天父的赏赐了。

在接下来的十八节里,耶稣将要说行善事的动机这个主题。他所说的不是我们不要去做能够被别人看见的善事,因为你可以想见,没有别人参与的事很少。但鉴于耶利米所说的:“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耶利米书 17:9】,我们应该避免不必要地公开所行的善事。


暗中施舍

马太福音 6:2-4 所以你施舍的时候,不可在你前面吹号,像那假冒为善的人,在会堂里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荣耀。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你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要叫你施舍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有古卷作“必在明处报答你”)。

决定如何施舍是你个人的事,与其他基督徒无关。“各人要随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难,不要勉强,因为捐得乐意的人是神所喜爱的。”【哥林多后书 9:7】所以如果可能的话,要在暗中施舍。避免在别人面前宣布你施舍的事,如果别人问起,你可以设法不作回答——不妨引用耶稣的这段话。


暗中祷告

马太福音 6:5-6 你们祷告的时候,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爱站在会堂里和十字路口上祷告,故意叫人看见。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

耶稣在此使用的是夸张的说法。他不是反对公开祷告本身,而是在说其动机。然而,在公开场合很大声,而私下却悄无声息,这种现像即使在基督徒中也不鲜见。

寻求赏赐并非不合宜。“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希伯来书 11:6】耶稣也经常说到那些跟随他的人将得到赏赐。但与寻求神的赞誉相比,追求人的赞誉是拜偶像。“这是因他们爱人的荣耀,过于爱神的荣耀。”【约翰福音 12:43】


祷告要简洁

马太福音 6:7-8 你们祷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许多重复话。他们以为话多了必蒙垂听。你们不可效法他们。因为你们没有祈求以先,你们所需用的,你们的父早已知道了。

在祷告时,大概最好不要把神当作傻子!人们用五花八门的奇怪方式与神交谈。比如,有些人认为“求告主名”就是一遍遍地重复呼喊:“哦,主耶稣”。假如有人给你打电话,你接起来,听到的只是你的名字被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有什么意思呢?神不是机器,好像你可以使用有什么窍门的技术或说对密码或按对键钮就能有糖掉出来。如果你对待神就像拜偶像的人对待他们的偶像一样,那其实是对神的侮辱。

如果你在祷告的时候说一些即非你真心想说,也非你自己明白的话,那有什么用呢?要从你的心里与神交谈,因为“神是个灵(或无‘个’字),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约翰福音 4:24】我认为强逼不信主的人祷告,说一些不是他们真心想说的话或唱他们其实不信的基督教歌是不合宜的。这不是真理的灵。人不应该说虚妄的话,而应该诚实,特别是在与神交谈的时候。

“你在神面前不可冒失开口,也不可心急发言。因为神在天上,你在地下,所以你的言语要寡少。”【传道书 5:2】


我们在天上的父

马太福音 6:9-13 所以,你们祷告要这样说:

赞美和顺服

承认他的位置
  ‘我们在天上的父:

承认他的圣洁——
他对罪的憎恶

  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

承认他是主(那是一个王国,不是民主)
  愿你的国降临,
  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祈求

求他提供我们的所需
  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

对待罪
  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
  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或作“脱离恶者”),
  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们。
  (有古卷无“因为”至“阿们”等字)。’


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

马太福音 6:9 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

尽管上下文说的是在暗中祷告(第六节),但在这个祷告里一致使用了集体的“我们”一词。因为即使是私下祷告,基督徒也是在为整体的益处祷告。“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身,互相联络作肢体,也是如此。”【罗马书 12:5】所以在你为自己祷告的时候,也要同样地为其他基督徒祷告。

在这里神被称作“父”,这在当时是对神的一个新称呼。因为到那时为止,神主要被称为主。事实上在当时认为把神称为你自己的父是对神的亵渎。“所以犹太人越发想要杀他。因他不但犯了安息日,并且称神为他的父,将自己和神当作平等。”【约翰福音 5:18】当然耶稣是神独一的儿子。而基督徒是神领养的儿子。“又因爱我们,就按着自己意旨所喜悦的,预定我们,借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以弗所书 1:5】这里“得儿子的名分”译自希腊文“νιοθεσια”一词,这个词是收养或收养儿女的意思。事实上基督徒不但被收养,还是由神生的。“凡信耶稣是基督的,都是从神而生。”【约翰一书 5:1】这个借着耶稣基督得到的与神的新关系使我们有权利把神称作我们的父。同样,“所以他(耶稣)称他们为弟兄,也不以为耻,”【希伯来书 2:11】

在这个祷告里耶稣所提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承认和肯定神的圣洁,这大概是神最为突出的特征。

“彼此呼喊说:‘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耶和华,他的荣光充满全地!’”【以赛亚书 6:3】

“四活物各有六个翅膀,遍体内外都满了眼睛。他们昼夜不住地说:‘圣哉!圣哉!圣哉!主神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启示录 4:8】

“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基本上就是说“愿你被认作圣洁”。通常圣经把圣洁和与罪分离联系起来。比如,在以赛亚看到神的圣洁后,他马上说:“祸哉,我灭亡了!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又因我眼见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以赛亚书 6:5】更广泛地讲,“圣洁”就是“分开和特别”的意思。基督徒要主动地祷告,并在一个败坏了对神的认识的世界里,追求对神的圣洁的认识。


愿你的国降临

马太福音 6:10 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神的国是一个王国,不是民主。“并且他替众人死,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哥林多后书 5:15】如耶稣将在下一章里要讲的那样:“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马太福音 7:21】“因为我从天上降下来,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来者的意思行。”【约翰福音 6:38】,基督徒也同样。基督徒活着是为了事奉神。我们做所有的事都应该问这样的问题:神想让我们做什么?神不想让我们做什么?比如,“神的旨意就是要你们成为圣洁,远避淫行。”【帖撒罗尼迦前书 4:3】

神的国的降临有三个阶段,我在神的国一文里有更详细的讨论。


每日的供应

马太福音 6:11 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

这不是在为奢侈祷告,而是为生活的必须祷告。注意到其简洁。因为耶稣在第七和第八节说:“你们祷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许多重复话。他们以为话多了必蒙垂听。你们不可效法他们。因为你们没有祈求以先,你们所需用的,你们的父早已知道了。”【马太福音 6:7-8】

但何必要祷告呢?因为神要我们通过承认对他的依赖,以及我们所有的都是从他来的而行使我们的信。这种态度也使我们感恩,这种感恩可以防止我们的心灵被败坏,如经上指着不感恩的人说:“因为他们虽然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罗马书 1:21】

所以今天就为那些你平时以为理所当然的事向神祷告。


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

马太福音 6:12,14-15 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

这个原则也许最好由耶稣所讲的不饶人的仆人寓言描绘出来。注意到耶稣说的不是饶恕那些拒绝悔改的人,或神会饶恕那些拒绝悔改的人,除非他们是出于无知。这个原则应该是:“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歌罗西书 3:13b】所以,正如饶恕我们的罪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悔改,同样这也是神希望我们如此对待别人。在这个寓言里,我们注意到两个仆人都表达了要偿还所欠的债的意愿。

所以:“你们要谨慎。若是你的弟兄得罪你,就劝戒他。他若懊悔,就饶恕他。”【路加福音 17:3】因为这是神的儿女所应有的行为。(更多请见关于饶恕的查经。)


不叫我们遇见试探

马太福音 6:13 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或作“脱离恶者”),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们(有古卷无“因为”至“阿们”等字)。’

“试探”指的是各种各样的考验。有时,神的确把我们引到试探里,但神自己不试探我们。

“当时,耶稣被圣灵引到旷野,受魔鬼的试探。”【马太福音 4:1】

这些考验有一些极积的益处。但如果我们不为神救我们脱离凶恶祷告,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得到多于我们的公平份额。就连耶稣也祷告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马太福音 26:39】同样,保罗也请求基督徒为他祷告:“也叫我们脱离无理之恶人的手;因为人不都是有信心。”【帖撒罗尼迦后书 3:2】

但如果你没有经受得住试探,不要找借口。“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哥林多前书 10:13】


暗中行善:禁食

马太福音 6:16-18 你们禁食的时候,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脸上带着愁容。因为他们把脸弄得难看,故意叫人看出他们是禁食。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你禁食的时候,要梳头洗脸,不叫人看出你禁食来,只叫你暗中的父看见。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

基督徒对神的事奉应该是谦虚的,不傲慢的,毫无自夸、做作或炫耀。耶稣暗示你为神所做的若看上去比你实际上所做的少是一种美善。因为我们的肉身会让我们显出我们为神所做的比我们实际上做得多。所以与肉身争战的一部分就是谦卑地与神同行。更一般地说,有些人故意显示出他们对自己的约束,以在别人面前炫耀。符合圣经的禁食的灵必须是谦卑的。然而那些墨守律法的人往往表现出与之不同的灵。

主在以赛亚书中说到禁食时说:“我所拣选的禁食,不是要松开凶恶的绳,解下轭上的索,使被欺压的得自由,折断一切的轭吗?不是要把你的饼,分给饥饿的人。将飘流的穷人,接到你家中。见赤身的,给他衣服遮体。顾恤自己的骨肉而不掩藏吗?”【以赛亚书 58:6-7】看来禁食不只是关于自己而更是关于别人。也就是说,我们不应炫耀我们为他人所做出的牺牲。


你的心和你的财宝

马太福音 6:19-21 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

如果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的话,那么如果你的财宝会被偷掉或锈坏,你的心也会被偷掉或锈坏。所以,最好在永恒的事上投资(见在天堂退休金帐户里投资)。另外,这节还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关于如何改变我们心中的愿望的线索。如果你的心在你的财宝那里的话,那么你若想把你的心从有罪的事上挪开,就不要把你自己投资到那些事上。你若想把你的心挪到神的事上,那么就把你自己投资到那些事上。这对克服贪婪犹为有效。克服贪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实践康慨大方。虽然起初你的心也许不在那里,但最后会不可避免地在那里。


眼睛

马太福音 6:22-23 眼睛就是身上的灯。你的眼睛若了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里头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

眼睛就是身上的灯”意思是说我们的感知会影响我们的整个行为。如果你不能正确,公正,圣洁地感知,那么你的生活方式的特点,在思想上和道德上,都将是黑暗。

但要明白,在灵里是瞎子的人不是无辜的受害者,他们之所以成为那个样子是因为没有以适当的方式对待神给他们显明的。

“他们心地昏昧,与神所赐的生命隔绝了,都因自己无知,心里刚硬。”【以弗所书 4:18】

“原来神的忿怒,从天上显明在一切不虔不义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义阻挡真理的人。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神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因为他们虽然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罗马书 1:18-21】

让这也作为一个对我们这些声称是光明之子的警告。因为如果我们不正确地回应神给我们显明的,就会妨碍我们在灵里的成熟和有效性。


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

马太福音 6:24 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玛门(“玛门”是“财利”的意思)。

一个爱钱的人就不会爱神。“贪爱银子的,不因得银子知足;贪爱丰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这也是虚空。”【传道书 5:10】所以,“贪财是万恶之根。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摩太前书 6:10】

所谓“发财福音”就有这样的因素在里面,因其对健康和发财的热衷。钱不应该被看作是目标,而是工具——不是主,而是奴仆。从另一方面讲,神不应被看作是我们的奴仆,而是我们的主。对于那些不断地向神要这要那,却没有一点愿望去遵行他的命令的人往往不是这样。


不要忧虑

马太福音 6:25-30 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或作“使身量多加一肘呢”)?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它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

因此,“你们存心不可贪爱钱财,要以自己所有的为足。因为主曾说:‘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希伯来书 13:5】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借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腓立比书 4:6-7】

但要明白不忧虑并不等于什么事都不做。经上没有说:“什么也不要做”,而是说:“不要忧虑”。虽然在有些情况下,不采取行动是最好的行动。也就是说,不要让属世的事所缠绕。其意思是说:“不要让属世的忧虑使你从属灵的忧虑上分心。”“凡在军中当兵的,不将世务缠身,好叫那招他当兵的人喜悦。”【提摩太后书 2:4】

“弟兄们,我对你们说,时候减少了。从此以后,那有妻子的,要像没有妻子;哀哭的,要像不哀哭;快乐的,要像不快乐;置买的,要像无有所得;用世物的,要像不用世物。因为这世界的样子将要过去了。”【哥林多前书 7:29-31】


神提供所需

马太福音 6:31-34 所以不要忧虑,说: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做为一个一般的观察,诗篇的作者写到:“我从前年幼,现在年老,却未见过义人被弃。也未见过他的后裔讨饭。他终日恩待人,借给人。他的后裔也蒙福。”【诗篇 37:25-26】神所保证的不是奢侈,而是生活的必需,使寻求神的人不必为之分心。这个一般的原则就是,如果一个人寻求神,那么神就会帮助他,使他不为其它的事分心。这也意味着神其实会去掉某些会使人分心的事。但神同时也提供实际的所需。每一天都有其自己的难处。但对寻求神的人来说,这些事是可以对付的。这就是耶稣在这里讲的一个一般原则。


假冒为善的论断

马太福音 7:1-5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耶稣是以箴言的方式说这句话的。这不是在禁止,而是在讲一个一般性的规律,就如这两句箴言:

“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恐怕你与他一样。”【箴言 26:24】
“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免得他自以为有智慧。”【箴言 26:25】

耶稣是说在论断别人时,要预料到其结果。在他论断别人,指出他们的罪时,也亲身经受了其结果。耶稣对不信的人说:“世人不能恨你们,却是恨我,因为我指证他们所做的事是恶的。”【约翰福音 7:7】所以,如果你想让这个世界爱你,就不要指出任何有关它的坏事。但不要以为这样做是在照耶稣所行的去行。

事实上,除了耶稣的例子,保罗也要基督徒审判别人:“因为审判教外的人与我何干?教内的人岂不是你们审判的吗?至于外人,有神审判他们。你们应当把那恶人从你们中间赶出去。”【哥林多前书 5:12-13】这里的“审判”一词与【马太福音 7:1-2】里的“论断”都译自希腊文的“κρινω”一词。

如果你论断别人,他们自然要论断你。这是人的本性。你可以自己试一下。告诉别人他们做错了什么,几乎不可避免地,他们会告诉你做错了什么。这正是耶稣在这里说的。所以,当你纠正别人的时候,要准备好接受批评。

再者,就是要注意你自己的罪没有扭曲你对别人的看法。也就是说:“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因为无辜的人往往受到那些自以为道德高尚的人的诬告,而事实上这些自以为道德高尚的人由于自己的罪而瞎了眼。在福音书里,反对耶稣的法利赛人和宗教领袖一惯是这样。而且,“不可按外貌断定是非,总要按公平断定是非。”【约翰福音 7:24】


珍珠与猪

马太福音 7:6 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

犹太人可能会把这理解成不要与外邦人或撒玛利亚人分享属灵的事。但耶稣不歧视种族。他说的是那些不属灵的人。耶稣不正是被犹太人中那些假冒为善的宗教领袖践踏,撕咬的吗?但他的确试图与他们分享属灵的事,从某种程度上在这里,更明显地在马太福音第二十三章,以及约翰福音第八章。一个人可以分辩说耶稣被钉十字架的真正原因不是他了说自己是谁,而是他羞辱了宗教领袖。

我想再一次指出,这不是一条命令,而是一句箴言。这种话应被理解成,“一般说来,如果这样的话,就会有如此的结果”,而不应被理解为一条命令。这句话说的是一个规律,作为一个自明之理,最好遵从,不要给那些亵慢的人多于他们所需的属灵真理。尽管你结果会还是会给他们多于他们想要听的。如果他们后来开始嘲弄你的话,最好的回答就是根本不理会他们。这里所暗示的,以及我们从耶稣的事奉所看到的,就是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那些愿意接受的人身上。

这里是一些珍珠与猪的箴言:

“指斥亵慢人的,必受辱骂;责备恶人的,必被玷污。”【箴言 9:7】
“不要责备亵慢人,恐怕他恨你;要责备智慧人,他必爱你。”【箴言 9:8】
“你不要说话给愚昧人听,因他必藐视你智慧的言语。”【箴言 23:9】


祈求,寻找,相信神是好的

马太福音 7:7-11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求鱼,反给他蛇呢?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吗?

这些应按与6:24-34关于寻求神的国和义同样的上下文理解,而不能按健康发财福音里把神当作奴仆的错误观念来理解。耶稣不是说神有义务听从我们,我们可以随着我们的私欲摆布神。他是说神是我们的父亲,他关心我们的真正利益。当然现在有很多父亲不明白自己的角色,把自己看作是自己孩子的奴仆,不是想着如何养育他们,而是他们要什么就给什么,无论对他们是否有益。但神可不是那样。

耶稣说的不是一个律法,而是箴言式的自明之理,一个一般性的原则。一般说来,如果你向神祈求一件对你有益的事,神会给你的。虽然神也许会不给你所要的,如果他心里有更好的要给你。我们所要的,应该是好礼物,而不是坏礼物。但不属灵的人在祈求时也许会把事情颠倒过来,在闹到一定程度时神也许会给我们其实是不好的礼物。比如以色列人向神抱怨,怀疑他的好心,在旷野里闹着要肉吃。神给他们送来鹌鹑,但同时也送来疾病和灵里的贫乏,因为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管教和谦卑。那其实是他给他们的好礼物。所以,当向神求真正对你有好处的东西,神一般会给你的。这里所强调的就是神不是我们的奴仆,但神爱我们。


金律

马太福音 7:12 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这一节结束了他关于以律法的灵去生活的讲论。这个原则是对律法和先知的总结。“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被称作是“金律”,“因为全律法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加拉太书 5:14】

“像那‘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婪’,或有别的诫命,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罗马书 13:9】

这也许是为什么基督徒在学习新约上下的功夫多于在学习旧约上下的功夫,因为看到旧约基本上可以被总结成一句话。但是,通过律法和先知,神表达了他的爱人如己的道理。所以,如果你想学习如何爱人如己,那么学习律法和先知会很有帮助。律法和先知所讲的就是爱人如己。


窄门

马太福音 7:13-14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基督徒的信仰从哲学上说是窄的,因此常有人偏离真道。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翰福音 14:6】有些人说这,以及圣经所讲的许多东西,太头脑狭窄了。但得救的道路就是如此,“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使徒行传 4:12】

耶稣说只有很少的人找到得救之路。“有一个人问他说:‘主啊,得救的人少吗?’耶稣对众人说:‘你们要努力进窄门。我告诉你们,将来有许多人想要进去,却是不能。及至家主起来关了门,你们站在外面叩门,说:“主啊,给我们开门。”他就回答说:“我不认识你们,不晓得你们是哪里来的。”那时,你们要说:“我们在你面前吃过喝过,你也在我们的街上教训过人。”他要说:“我告诉你们,我不晓得你们是哪里来的。你们这一切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路加福音 13:23-27】甚至在声称是“基督徒”的人里也只有很少的人将要得救,更不用说教外那些根本不寻求主或那些属于其它宗教的。所以,在你还有机会的时候,要努力进入。


披着羊皮的狼

马太福音 7:15-16 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蒺藜里岂能摘无花果呢?

基督徒得到的指示之一就是要儆醒,仔细留意几件事。这里说到基督徒应当提防假先知。假先知就是那些教人误用神的道的人。使徒保罗告诫以弗所教会的长老们说:“我知道我去之后,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你们中间,不爱惜羊群。就是你们中间,也必有人起来,说悖谬的话,要引诱门徒跟从他们。所以你们应当儆醒,记念我三年之久,昼夜不住地流泪,劝戒你们各人。”【使徒行传 20:29-31】事实上,在新约的大部分书信里,保罗、彼得、约翰、犹大等都在批驳假教训。所以,若要为鉴别假教训作好准备,务必要熟悉新约书信。假教训也可由其效果看出来。

“这样,凡好树都结好果子,惟独坏树结坏果子。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所以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马太福音 7:17-20】

这是双方面的,即可由果子认出树,也可由树认出来果子。从所结的果子,还可以认出由神生的人来。参见:

约翰一书
撒种的寓言
不结果的无花果树的寓言
约翰福音 15:1-6


空话

马太福音 7:21-23 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我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

如果我们只是把耶稣称为主,但不按他所说的去做,那其实不是把他当作主。这种“信”是不能使人得救的。如果一个人去传道,行异能,他就得救了吗?不!

“我从来不认识你们”,这说明那些假冒为善的人从来就不是由神生的,他们不是得了救又失去了救赎,如果是那样的话,耶稣就不会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这些人从来就没有得救。“认识”译自希腊文“γινωσκω”,指的是关系性的认识。有意思的是他没有说:“你们从来不认识我”,虽然这也是很明显的。但神曾经认识他们吗?从建立起个人的关系这种意义上讲,就如神与神的儿女们那样,的确没有。永生就亲身地认识神。

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翰福音 17:3】


付之于应用的信

马太福音 7:24-27 所以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并且倒塌得很大。”

坚固的根基是什么呢?“因为那已经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稣基督,此外没有人能立别的根基。”【哥林多前书 3:11】

只有付之于应用的信才能使人得救,这种信是建立在耶稣基督上的。那些不把耶稣的话付之于应用的人注定会被毁灭。这是区别由神生的和由魔鬼生的的标志。一个人的信是不是建立在基督(磐石)上开始也许不明显,但经过试炼就会显示出来(如撒种的寓言所说的那样)。


权柄

马太福音 7:28-29 耶稣讲完了这些话,众人都希奇他的教训。因为他教训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他们的文士。

法利赛人所教的是不动脑筋的教条和规矩,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相互引用,而不是以权柄说话。但耶稣是作为著者和创造者来教的,他知道律法背后的意义和灵。他可以显示出其全貌,而其他人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法利赛人就如一知半解的工程师试图倒续制造一个复杂系统一样。而耶稣是从原始设计者的角度说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