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是来自神的白白得来的礼物。
“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罗马书 6:23】
但得到这个礼物不是无条件的,得到永生的唯一条件就是信。
“但如今,神的义在律法以外已经显明出来,有律法和先知为证:就是神的义,因信耶稣基督,加给一切相信的人,并没有分别;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如今却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地称义。”【罗马书 3:21-24】
但什么样的信才能够使人接受永生这个礼物呢?
圣经用不同的方式说到这个信。
-
这个信有内容或对象,
-
除了信的对象,还有信的质量,它描述一个人信的方式。
-
信不可避免地有外在的工,因为从这样的信会推断出应用。
使人得救的信的对象
信的对象就是要信什么才能得救。
这是几节有关的经文:
-
“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罗马书 10:9】
-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 3:16】
-
“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着永生(原文作‘不得见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约翰福音 3:36】
-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的,就有永生,不至于定罪,是已经出死入生了。”【约翰福音 5:24】
-
“因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见子而信的人得永生,并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约翰福音 6:40】
-
“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信奉神儿子之名的人,要叫你们知道自己有永生。”【约翰一书 5:13】
看起来使人得救的不是信某个特定的陈述或应许,而是信圣经里定义的耶稣基督,这包括他说的关于他自己的话和他关于永生的应许。
这与信基督的某个应许有细微的差别,一个人不能耶稣说的某件事而不信他说的另一件事。比如,有些人把耶稣看作是一位好老师,接受他说的有些话,但拒绝他说的另一些话,例如:
-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你们里面。’”【约翰福音 6:53】
-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翰福音 14:6】
-
“耶稣对他们说:‘凡休妻另娶的,就是犯奸淫,辜负他的妻子;妻子若离弃丈夫另嫁,也是犯奸淫了。’”【马可福音 10:11-12】
一个人拒绝这些概念就与他所声称的信相反。
使人得救的信的质量
那么一个人是不是只要说他信,像买火灾保险一样,就能得救呢?他是不是要以某种方式信,除了有正确的教义外,他的信还要有某种质量才能的救呢?保罗在描述使人得救的信的质量时,例举了亚伯拉罕的例子:“并且仰望神的应许,总没有因不信心里起疑惑,反倒因信心里得坚固,将荣耀归给神。且满心相信神所应许的必能作成。”【罗马书 4:20-21】这描绘的是不动摇的深信,而不只是知识认同。这里总结一些新约里提到的使人得救的信的质量:
-
这种信从圣经里的命题式真理推断出应用。也就是说,使人得救的信考虑信的含义,并为这些含义采取行动。
-
这种信是不动摇的深信。
-
满心相信(而不是“让我试试看灵不灵验”之类的信)【罗马书 4:20-21】
-
充满信心
“但基督为儿子,治理神的家。我们若将可夸的盼望和胆量坚持到底,便是他的家了。”【希伯来书 3:6】
“我们若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就在基督里有分了。”【希伯来书 3:14】
“我们却不是退后入沉沦的那等人,乃是有信心,以至灵魂得救的人。”【希伯来书 10:39】
“所以我们可以放胆说:‘主是帮助我的;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希伯来书 13:6】
-
持守到底
“并且你们若不是徒然相信,能以持守我所传给你们的,就必因这福音得救。”【哥林多前书 15:2】
“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马太福音 24:13】
使人得救的信外在的工
你希望一个基督徒有什么样的外在的工呢?
-
他有一颗痛悔的心,他把罪作称为罪,并且悔改。
“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翰一书 1:9】
-
他爱其他基督徒。
“爱弟兄的就是住在光明中,在他并没有绊跌的缘由。”【约翰一书 2:10】
“我们因为爱弟兄,就晓得是已经出死入生了。没有爱心的,仍住在死中。”【约翰一书 3:14】
“从来没有人见过神。我们若彼此相爱,神就住在我们里面,爱他的心在我们里面得以完全了。”【约翰一书 4:12】
“当人子在他荣耀里,同着众天使降临的时候,要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万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们分别出来,好像牧羊的分别绵羊、山羊一般。把绵羊安置在右边,山羊在左边。于是王要向那右边的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义人就回答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给你吃;渴了,给你喝?什么时候见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体,给你穿?又什么时候见你病了,或是在监里,来看你呢?’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王又要向那左边的说:‘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因为我饿了,你们不给我吃;渴了,你们不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不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不给我穿;我病了,我在监里,你们不来看顾我。’他们也要回答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体,或病了,或在监里,不伺候你呢?’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不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不做在我身上了。’这些人要往永刑里去。那些义人要往永生里去。”【马太福音 25:31-46】
-
他按照神的旨意做人生决定,
“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惟独遵行神旨意的是永远常存。”【约翰一书 2:17】
要么从圣经推断做出决定,要么直接遵从神的诫命。
“我们若遵守他的诫命,就晓得是认识他。”【约翰一书 2:3】
-
虽然他仍然是罪人,但他不接受罪为他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我们若说自己无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们心里了。”【约翰一书 1:8】
“我们若说自己没有犯过罪,便是以神为说谎的。他的道也不在我们心里了。”【约翰一书 1:10】
“凡向他有这指望的就洁净自己,像他洁净一样。”【约翰一书 3:3】
“凡住在他里面的就不犯罪。凡犯罪的是未曾看见他,也未曾认识他。”【约翰一书 3:6】
“凡从神生的就不犯罪,因神的道(原文作“种”)存在他心里;他也不能犯罪,因为他是由神生的。”【约翰一书 3:9】
“我们知道凡从神生的必不犯罪;从神生的必保守自己(有古卷作“那从神生的必保护他”),那恶者也就无法害他。”【约翰一书 5:18】
-
在这样做时,他发现他能胜过罪。
“因为凡从神生的就胜过世界;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约翰一书 5:4】
“这样,你们向罪也当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稣里,却当看自己是活的。”【罗马书 6:11】
“凡属基督耶稣的人,是已经把肉体,连肉体的邪情私欲,同钉在十字架上了。”【加拉太书 5:24】
-
他盼望与基督在一起。
“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腓立比书 1:21】
“不但如此,就是我们这有圣灵初结果子的,也是自己心里叹息,等候得着儿子的名分,乃是我们的身体得赎。我们得救是在乎盼望;只是所见的盼望不是盼望,谁还盼望他所见的呢(有古卷作“人所看见的何必再盼望呢?”)?”【罗马书 8:23-24】
“我们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众人更可怜。”【哥林多前书 15:19】
-
随着与神的圣灵和作,他在成为圣洁的过程中造就像基督那样的品德。典型的品德被例在几个地方:
“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这样的事,没有律法禁止。”【加拉太书 5:22-23】
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详细描述了爱这个品德。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哥林多前书 13:4-8】
彼得描述了你应该在一个基督徒成长的过程中看到的某些品德的成长。
“正因这缘故,你们要分外地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识;有了知识,又要加上节制;有了节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爱弟兄的心;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你们若充充足足地有这几样,就必使你们在认识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上不至于闲懒不结果子了。”【彼得后书 1:5-8】
使人得救的信的表现
关于信的常见问题之一就是,一个人究竟能不能有“一朝得救,永远得救”的信心,他是不是要生活在可怕的不确定性中,担心如果没有达到某些标准,也许会失去救赎?从表面上看,圣经似乎在这个问题上矛盾。因为如果我们采取“一朝得救,永远得救”的立场,就意味着我们的得救状态不取决于我们的表现,这似乎与有些经文矛盾,比如:
“倘若他们因认识主救主耶稣基督,得以脱离世上的污秽,后来又在其中被缠住制伏,他们末后的景况就比先前更不好了。他们晓得义路,竟背弃了传给他们的圣命,倒不如不晓得为妙。俗语说得真不错:‘狗所吐的,它转过来又吃;猪洗净了,又回到泥里去滚。’这话在他们身上正合式。”【彼得后书 2:20-22】
“凡恨他弟兄的就是杀人的,你们晓得凡杀人的没有永生存在他里面。”【约翰一书 3:15】
“王又要向那左边的说:‘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因为我饿了,你们不给我吃;渴了,你们不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不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不给我穿;我病了,我在监里,你们不来看顾我。’”【马太福音 25:41-43】
“我们若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就在基督里有分了。”【希伯来书 3:14】
从另一方面讲,圣经又说永生是白白得来的礼物,不取决于个人的表现。
“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如今却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地称义。”【罗马书 3:23-24】
“做工的得工价,不算恩典,乃是该得的;惟有不做工的,只信称罪人为义的神,他的信就算为义。”【罗马书 4:4-5】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以弗所书 2:8-9】
因此,有些人认为,一个人完全因信得到救赎,作为白白得来的礼物,但要靠他的善工来维持他得救的状态。但无论是靠做工得到救赎还是靠做工维持救赎,都是由律法来的义。两者都是基于行为得救。那些持有这种立场的人还不明白神的恩典和永生的礼物,一个来自神的义,这个义完全基于信,并且唯一基于信。
然而,还有另外一种立场,这种立场解决了这些困难和表面的矛盾。这个立场就是推断,当人的信的内容和质量是神可以接受的时,他就得到永生,他就重生,也就是说,他从神的圣灵生,而因为如此,他将有信心的表现,不可避免地会有以上的条件性经文所说的外在的工。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信外在做的工显露出他得救的状态,而不是靠做这些工得到或维持得救的状态。
这里是两节验证这个概念的经文:
“凡从神生的就不犯罪,因神的道(原文作“种”)存在他心里;他也不能犯罪,因为他是由神生的。”【约翰一书 3:9】
这节经文常常被误解,因为其中所使用的希腊文法没有被准确地翻译出来。原文里,“不犯罪”是一般现在时,这在希腊文里强调犯罪的连续性,这表达的是一个职业或生活方式的意思。(否则就会与【约翰一书 1:8】和【约翰一书 1:8】矛盾。)而“不能”在原文中是“δυναμαι”,说的不是“允许”,而是“能力”。事实上英文中的“dynamite”就源于这个词。也就是说,这节经文说凡从神生的就失去了把罪当作他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的能力,因为神的道存在他心里。
“他们从我们中间出去,却不是属我们的。若是属我们的,就必仍旧与我们同在。他们出去,显明都不是属我们的。”【约翰一书 2:19】
这里,约翰看到有些人从信里“离开”了。他作结论说,这种人从来就不是真正的信徒,因为如果他们是真正的信徒的话,他们就会待下来。或者,你也许可以这样读这一节:/p>
“若是属我们的, (一朝得救)
就必仍旧与我们同在”(永远得救)
如果有谁“离开”或以其它方式表现出与基督徒信仰相反的特征,那么这些就是他从来就没有真正信的证据。
“真正的信徒”永不离开,或甚至拒绝。耶利米书也肯定了这个概念。
“又要与他们立永远的约,必随着他们施恩,并不离开他们,且使他们有敬畏我的心,不离开我。”【耶利米书 32:40】
因此,你所要担心的不是你失去救赎,而是,“你们总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没有,也要自己试验。岂不知你们若不是可弃绝的,就有耶稣基督在你们心里吗?”【哥林多后书 13:5】否则,“因为我们得知真道以后,若故意犯罪,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惟有战惧等候审判和那烧灭众敌人的烈火。”【希伯来书 10:26-27】因为,“我们若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就在基督里有分了。经上说:‘你们今日若听他的话,就不可硬着心,像惹他发怒的日子一样。’那时听见他话,惹他发怒的是谁呢?岂不是跟着摩西从埃及出来的众人吗?神四十年之久又厌烦谁呢?岂不是那些犯罪,尸首倒在旷野的人吗?又向谁起誓,不容他们进入他的安息呢?岂不是向那些不信从的人吗?这样看来,他们不能进入安息是因为不信的缘故了。”【希伯来书 3:14-19】
但如果我们所信的不是基督所完成的工,而是我们自己的表现,我们怎么能将这样的信心坚持到底?这种人仍然徘徊在唯名的墨守律法的旷野,活在靠行为称义的旧约概念之下,而不是基于救赎的义行,没有进入神的安息,这是因为他们的不信。然而,教会里有很多这样的人并不令人吃惊,因为教会里还有很多人把得救当作理所当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管那是不是罪,因为,“‘天国又好像网撒在海里,聚拢各样水族。网既满了,人就拉上岸来,坐下,拣好的收在器具里,将不好的丢弃了。世界的末了,也要这样。天使要出来,从义人中把恶人分别出来,丢在火炉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耶稣说:‘这一切的话,你们都明白了吗?’他们说:‘我们明白了。’”【马太福音 13: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