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 18:1-17

第二次差传

哥林多,百基拉和亚居拉

18:1 这事以后,保罗离了雅典,来到哥林多。
18:2 遇见一个犹太人,
名叫亚居拉,他生在本都。
因为革老丢命犹太人都离开罗马,
新近带着妻百基拉,从义大利来。
保罗就投奔了他们。

18:3 他们本是制造帐棚为业。
保罗因与他们同业,就和他们同住做工。

18:4 每逢安息日,保罗在会堂里辩论,
劝化犹太人和希利尼人。

18:5 西拉和提摩太从马其顿来的时候,
保罗为道迫切,向犹太人证明耶稣是基督。

18:6 他们既抗拒,毁谤,
保罗就抖着衣裳说:
“你们的罪归到你们自己头上
(“罪”原文作“血”),
与我无干(原文作“我却干净”)。
从今以后,我要往外邦人那里去。”

18:7 于是离开那里,到了一个人的家中,
这人名叫提多犹士都,
是敬拜神的,他的家靠近会堂。

18:8 管会堂的基利司布和全家都信了主,
还有许多哥林多人听了,就相信受洗。

18:9 夜间,主在异象中对保罗说:
“不要怕,只管讲,不要闭口。

18:10 有我与你同在,必没有人下手害你。
因为在这城里我有许多的百姓。”

18:11 保罗在那里住了一年零六个月,
将神的道教训他们。

18:12 到迦流作亚该亚方伯的时候,
犹太人同心起来攻击保罗,
拉他到公堂,

18:13 说:“这个人劝人不按着律法敬拜神。”
18:14 保罗刚要开口,迦流就对犹太人说:
“你们这些犹太人如果是为冤枉或奸恶的事,
我理当耐性听你们。

18:15 但所争论的若是关乎言语、名目和你们的律法,
你们自己去办吧。这样的事我不愿意审问。”

18:16 就把他们撵出公堂。
18:17 众人便揪住管会堂的所提尼,
在堂前打他。这些事迦流都不管。


注释

第2节 曾有盛传说犹太人在罗马骚乱,所以革老丢在公元四九年一月二十五日至公元五十年一月二十四日把他们逐出罗马。虽然这个“骚乱”其实可能就是在犹太人中暴发的关于耶稣基督的纷争。但无论如何,纷争的双方都在一段时间内被趋逐。

罗马的教会不是使徒彼得建立的,也不是使徒保罗建立的,而可能是百基拉和亚居拉,或他们这样的人建立的。妻子的名字出现在前面,这不寻常,但这可能是他们两人社会地位差异的一个标志。亚居拉可能出身于奴仆阶级,但被富有的犹太女人百基拉赎了出来。

第3节 今天的基督徒用“以制造帐棚为业”来指像保罗那样的事奉,这与今天很多全职的基督教牧师不同,而是普通的基督徒以世俗的工作为职业,同时又尽事奉之责。这为今天的普通基督徒树立了一个榜样,无疑也给他投奔的这对夫妇树立了榜样。

第4节 有意思的是,这里没有说他“讲道”,而是说他“辩论”。“辩论”译自希腊文“διαλεγομαι”一词,意思是讨论,辩论,讲理,推理。传道大多是传递信息。但辩论则更多是用已知的信息来说服。因为犹太人熟悉圣经,并无疑也知道关于耶稣基督的历史事实。但拿这些信息怎么办则是一个推理的问题。基督徒的信不是盲目的信。基督徒的信是讲道理的信。传福音不只是讲。传福音还包括说服。

第5节 显然在组建包括西拉和提摩太在内的团队之前,保罗曾决定不直接给犹太人关于耶稣是谁这个命题,而试图集中讲认识到罪、罪的饶恕、谦卑、和诸如这类的问题,为他们接受福音做准备,就像耶稣在宣告他自己是谁之前,在事奉中所做的那样。把人带到基督,不是发生在某一时刻的事件。把人带到基督,就是带着他们在直而窄的路上走。是的,在那个过程中,他们可以在某个时刻开始,以能够使人得救的信,信基督,但我们需要考虑把他们带到那一点的过程。住意保罗也是在他的灵带领下,决定给他们讲什么。他在灵里是有压力的。那就是为什么他在这件事上得到引领。你有没有在你的灵里感受到压力要做点什么?也许,是圣灵引领着你这样做的。

第6节 让我们不要变得自满,或害怕那些我们试图影响的人最终可能会拒绝我们的信息,甚至带着敌意。不要怕那些在一旁观看的人耻笑,好像我们失败了。因为这是事奉中的正常经历,应该预料到这些,就如耶稣和保罗的事奉中所反映出的那样。请允许我说,福音派太过于在乎人气。但基督徒应该如何回应这样的敌意呢?基本上就是继续前行。

驱使保罗这样做的动机主要是对完成主交给他的大使命的责任感。我们在他的书信里常常看到这一点。

“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奉召为使徒,特派传神的福音;”【罗马书 1:1】
“无论是希利尼人、化外人、聪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们的债;”【罗马书 1:14】
“我传福音原没有可夸的,因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我若甘心做这事,就有赏赐;若不甘心,责任却已经托付我了。”【哥林多前书 9:16-17】
“我照神为你们所赐我的职分作了教会的执事,要把神的道理传得全备。”【歌罗西书 1:25】

所以,当犹太人拒绝他的话时,他的态度是:“我在这里尽了我的责。我该去别处了!”那就是他说“与我无干”的意思。

“你们的罪归到你们自己头上”意思就是他们要为他们自己的罪和他们拒绝基督为他们的罪献上的挽回祭负责。他们没有救赎主,将没有谁为他们的罪付出赎价。

第7节 他说犹士都是敬拜神的外邦人,这很像使徒行传第十章里的哥尼流。在我看来,他的家靠近会堂这个事实说明他敬畏神已经很长时间,致力于帮助犹太人,这无疑也是他接触到保罗的原因。

第8节 虽然第6节意味着大部分犹太人拒绝了他,并且他决定把他事奉的重点放在外邦人,但注意到他还是使犹太人的领袖基利司布和全家都信了主。虽然基利司布当时是管会堂的,他的这个职位在这件事后无疑被剥夺,如我们将在第17节看到,另一个人取代了他的位置。

第9-10节 在遇到敌对时要明白的另一件事就是,同情你的事业的人也许比你所知道的多。敌对的人声音很大,试图给人一个暴民都支持他们的印象。义人往往声音不大,不自夸,声音更宁静温柔,听起来不显著。这使我想起以利亚在受逼迫时对神说:只剩下我一个人,他们还要寻索我的命。”【列王记上 19:14b】神的回答的一部分是:“但我在以色列人中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与巴力亲嘴的。”【列王记上 19:18】其实与我们同心的基督徒,比我们所感受到的多很多。

另一有意思的是“在这城里我有许多的百姓”与“必没有人下手害你”的关联。神肯定基督徒在义人多的地方,从逻辑上讲,更安全。但这也暗示,在基督徒多手逼迫的地方,神的百姓不多。人口中的大多数都是不义的人。这说明今天,在基督徒多受逼迫的地方,大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也暗示自由意识的程度,如果社会被不义的人主导的话,神允许他们自由地表达他们的不义,当然神将让他们为之负责。那是神的主权。这不同于玩偶模式里神的主权。

第11节 这又给我们一个关于保罗在一个地方事奉的大体时间,大多在一到三年之间,主的事奉也是如此。保罗把他的是奉看作是栽种多于浇灌,然而我们注意到他的确花很多时间给他们教神的道,而不只是讲一次道就走人。如果人们积极回应,他就与他们多待一段时间。

第12-17节 显然,犹太人不了解希腊社会里反对他们的反犹太情绪。作为一位罗马的官员,这个方伯对他们的态度不令人惊讶。在这一章的开始我们看到犹太人被驱逐出罗马。但这位方伯的态度与彼拉多的态度没什么太多不同。只是在这个时候,犹太人在罗马社会里没有什么政治影响力来为所欲为。犹太人企图说他们说的是罗马律法,在这一点上他们所说的实际上可能有点道理。因为基督教在当时不是一个被认可的宗教,因此按照罗马律法是非法的。但迦流简单粗暴地拒绝听他们往下说,接着逼迫犹太人的希腊人无疑知道他的反犹太态度。但有意思的是他们没有逼迫保罗。因为他也许被看作是更同情外邦人,与敬畏神的外邦人认同,并拒绝不信的犹太人。但他当然不寻求也不赞同那些人逼迫所提尼的态度。


2023年12月13日